“去年風調雨順,大部分農(nóng)戶目前家里還是有些余糧的,但恐怕在入冬的時候也就消耗的差不多了??h令的想法是將子城的人按住處造成花名冊,每個富商用自己家的存糧接濟一片區(qū)域的人,能挺一陣是一陣,等待福城的救濟。但我認為這并不是長久之計,若等不到救濟怕是所有人都得餓死,可目前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了?!备赣H說著神色又黯淡了下來。
我細細想了想:“若是朝廷的賑災糧到不了子城,大概所有人都要同歸于盡了。還有個很棘手的問題,若是我們分發(fā)糧食,怎么知道他們家里是確實沒有存糧而需要救濟呢?”我起身在屋子里來回踱步,突然靈光一閃,“爹爹,就目前的局勢,我有個想法也許能讓整個子城的人挺到明年秋收,但是需要您去和縣令以及所有想要幫助大家的富商溝通?!?p> 次日,父親一早帶著我和我的“同舟共濟、攜手抗災建議”去了縣令府上,近黃昏了才歸來。
我的“同舟共濟、攜手抗災建議”文案如下:
遇到天災每一位子城的人都是受害者,想要獨善其身的人建議脫離子城,去他鄉(xiāng)尋求出路,如果愿意留下來共同抗災守衛(wèi)家園,那就請所有人同舟共濟、攜手抗災。
首先,愿意救濟大家的富商將府中存糧包成小袋,每份為兩人一日的口糧。負責將口糧發(fā)放給相對應區(qū)域的人,但不可以無償發(fā)放。原因有二,其一能夠拿出自己存糧來和大家共進退本已是不易,但那畢竟是救命糧,白白地拱手送出對他們不公平;其二,若直接發(fā)放口糧,每人都來領取,局勢必然混亂不堪,難保不會有人渾水摸魚多拿多占,按勞獲糧能將糧食準確發(fā)放給需要的人。具體的發(fā)放機制可以由負責的人來定制,如我姜家規(guī)定,來府上制陶器七個或是刺繡兩件,管一頓粥的同時可換一袋口糧,每人每日限量一袋,這就相當于工錢,但如今的年歲糧食可比工錢寶貴。
其次,僅僅靠大家手中的存糧,并不足以支撐所有人過度到明年秋收,因此需要我們主動獲取其他果腹的食材。這一部分就可以由負責的人派出組織者,秋冬日里可以帶領大家上山狩獵、河邊捕魚;明年開春也可以結伴采摘野果野菜野菇,不建議私自狩獵或采摘,單獨行動過于危險。此項的食物分配也需有明確規(guī)定,集體狩獵的獵物捕獲者取獵物的一半,其余協(xié)助的人均分剩余的一半,采摘則獲得自己的全部成果。只有這種自救加他救的形式,才能讓大家共同度過這艱難的一年。
最后,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,我們所有人務必要留出明年初春播種的種子,和往年一樣的春耕也一定要得到保障,這才是我們明年秋天擺脫困境的重中之重。
愿大家攜手共進,守衛(wèi)子城!
這篇文案倒也不全是我自己想出來的,畢竟這些年也看了好些治災救災的書籍,再結合著子城的具體情況進行細化,當晚便寫出了成稿。父親讀的時候臉上滿是驕傲,我看得出來他是認同我的想法的,但這種需要所有人協(xié)同的方法就需要得到所有人的認同。所以他決定帶著我一同去說服縣令,緊接著又一家一戶地敲開富商們的大門,最終決定參與救濟的人比原先多了將近一倍。我們在縣令府中共同定下來了每個區(qū)域獲取口糧的標準,并將我的文案稍加修改張貼公示。
不久后,整個子城進入了井然有序的抗災狀態(tài)。姜家總共負責六十五戶人家,為了讓一切順利進行,父親給我們都派了任務,大哥二哥帶隊每四天上山捕獵一次,中間的一天去河邊捕魚;兩位嫂嫂則在家門口搭的大棚里,為每日前來做工領取口糧的人提供原材料和吃食,再按勞分配口糧。父親本想讓林淵哥哥幫嫂嫂們一起張羅放糧的事,可他向爹爹恭敬地鞠了一躬,說他覺得自己學識尚淺,目前還是想以學習為主,便出門去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