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短篇

青塞

青塞

王淳彥 著

  • 短篇

    類型
  • 2019-03-18上架
  • 78837

    已完結(字)
本書由紅袖添香網(wǎng)進行電子制作與發(fā)行
©版權所有 侵權必究

尋求中國文學“古典美”的創(chuàng)造性現(xiàn)代轉(zhuǎn)化——陳方競

青塞 王淳彥 2785 2019-03-18 16:35:53

  周作人發(fā)表在《新青年》上的《小河》,被胡適稱為“新詩中的第一首杰作”,它表現(xiàn)了小河流水的流動感,但這種流動感遠不如白居易《長相思》的“汴水流,泗水流,流到瓜洲古渡頭”來得靈動;劉半農(nóng)那首有名的“相隔一層紙”的白話新詩,反映了貧富的對立和勞動者的苦難,但它的藝術效果卻遠不如杜甫的“朱門酒肉臭,路有凍死骨”。這說明什么?說明了中國現(xiàn)當代文學至今尚難以達到的古典美。中國文學的古典美的形成,不是沒有原因的。原因多方面,我看起碼有兩條:一是與生活節(jié)奏直接相關,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節(jié)奏之慢,是我們今天很難想象的,與那時的瓷器、絹綢制作工藝相一致,在這種節(jié)奏中不計時間成本的文藝佳作創(chuàng)作過程,就像曹雪芹寫《紅樓夢》,“披閱十載,增刪五次”,是今天的“朝甫脫稿,夕即排印,十日之內(nèi),遍天下矣”的文藝創(chuàng)作遠不能相比的。二是時間的汰選,杜甫創(chuàng)作的詩歌絕不是我們在《杜甫詩選》里看到的那些,李白亦然,這些歷久不衰的作品流傳上千年至今,時間的自然汰選,就是一個去粗取精的過程,自然“美”不勝收。我這樣說,無意于責備年齡剛過一百歲的中國現(xiàn)當代文學,而且,顯而易見,前述中國文學古典美形成的關鍵性首要條件已經(jīng)去而不返、無法重復,我們不會回到古代那種生活節(jié)奏,時至今日連回光返照的可能性都沒有。但是,中國文學的古典美始終是存在的,它浸透在這個民族生活里,積淀在這個民族文化的深層無時不有、無處不在,成為一種集體無意識,正因為此,我們才會說《小河》表現(xiàn)的河水流動感遠不如《長相思》。中國現(xiàn)當代文學需要繼承這種古典美,當然,這種繼承更是一種創(chuàng)造性的現(xiàn)代轉(zhuǎn)化。

  事實上,可以提出的,是已經(jīng)歷了百年的中國現(xiàn)當代文學,遠沒有實現(xiàn)古典美的創(chuàng)造性現(xiàn)代轉(zhuǎn)化。那么,原因何在呢?我認為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。

  首先,自1917年1月胡適發(fā)表《文學改良芻議》后,“文言”變“白話”的中國新文學始終把西方文學作為自己創(chuàng)作的范本。那時候,幾乎每一位現(xiàn)代作家心目中都有一個乃至幾個外國偶像,中國古典文學似乎被他們整個“遺棄”了:郭沫若崇拜惠特曼、泰戈爾、歌德,茅盾即沈雁冰心目中有泰納、左拉,曹禺仿效易卜生……連魯迅都說自己開始的小說創(chuàng)作“大約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過的百來篇外國作品”(《我怎么做起小說來?》),胡風甚至到了20世紀40年代還說中國新文學是“世界進步文藝傳統(tǒng)底一個新拓的支流”(《論民族形式問題》)。顯然,這些述說是真實的,域外文學的進入對于新文學的發(fā)生發(fā)展是完全必要的。新文學先驅(qū)者是“歷史的中間物”,前半身在中國古代,古典文學修養(yǎng)的深厚在他們創(chuàng)作中自然表現(xiàn)出來;但對于新文學后繼者就并非如此了,魯迅后來就有針對性地提出“新的藝術,沒有一種是無根無蒂,突然發(fā)生的,總承受著先前的遺產(chǎn)”(見魯迅1934年4月9日致魏猛克的書信)。顯而易見,這更是留待后繼者完成而又難以實現(xiàn)的巨大工程。

  其次,“救亡圖存”是貫穿中國現(xiàn)代歷史的時代主題,尤其是抗日戰(zhàn)爭爆發(fā)后,風起云涌,戰(zhàn)火紛飛,改變了新文學作家的生存狀態(tài),“偌大的中國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”,淡泊以明志,寧靜以致遠,只能是他們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,文學無法沉靜下來,品味審美范式這類過于優(yōu)雅的問題。

  第三,特別是1949年以后的一段時間里,文學過多地與政治攪在一起,諸如“《清宮秘史》是愛國主義還是賣國主義的”“《陶淵明寫挽歌》是借古諷今”“《海瑞罷官》是反攻倒算”……這一類我們耳熟能詳?shù)穆曇簟!懊馈边@個詞匯已經(jīng)完全被“階級性”所捆縛,“古典美”只能是我們腦海中殘留不多的遙遠的記憶。這種狀況直至1978年后才有所改觀。

  我講這個道理,針對的是淳彥這部著作。

  我認識淳彥已有二十多年了,他給我的感覺總是那么睿智、沉穩(wěn),思維活躍,常有奇思妙想,文筆蘊藉有力。當看了淳彥這部著作,我很受了一番震動。

  我想到的是,首先是淳彥學者兼作家的身份。記得王蒙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出“作家的學者化”這個問題(《讀書》1982年11期《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——談我國作家的非學者化》)。王蒙在文章中反對作家不學無術,理由是“能夠完成偉大的史詩的作家,能夠不同時是思想家、史家、美學家、社會學家和詩家嗎?”他擔憂的“不是某個作家的文化知識問題,而是整個作家隊伍的非學者化,以及作家隊伍與學者隊伍的日益分離,走上兩股路的狀況”。

  我認識淳彥是在吉林大學時,先看到的是他身上“學者”的一面,他考取了我的碩士研究生,畢業(yè)后,正在為報考我的博士研究生做準備,我其時研究的課題是中國新文學的發(fā)生,不久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《多重對話:中國新文學發(fā)生》這部著作,在該書自序中說:“此刻,我十分懷念兩年前與七八位研究生在一起搞這一課題的情景,大家不分晝夜在一起熱烈討論,鉆圖書館,‘泡’在那些‘故紙堆’中,他們給我留下了上百萬字的資料,尤其是一位當時還并非‘正宗’的研究生,他也加入進來,我不知道是什么力量使他在那些研究生頂不住一頂莫須有的‘保守主義’的‘罪名’無心戀‘戰(zhàn)’而散去時,始終伴隨著倍感‘孤獨’的我的默默無聞的研究,在我,這是精神上缺之不可的?!彼?,就是王淳彥,我們后來還聯(lián)名在學術期刊上發(fā)表論文,可見他的學術研究積累之深厚,他明確意識到前面一再提到的中國文學“古典美”的創(chuàng)造性現(xiàn)代轉(zhuǎn)化問題,我們曾多次討論,這成為他此后十多年孜孜以求的方向,是通過他身上“作家”這一面完成的。

  本書就是淳彥追尋中國文學“古典美”的創(chuàng)造性現(xiàn)代轉(zhuǎn)化的有力實踐。從文章中的湖山夢影里,我們時而看到王維的影子,時而看到蘇軾的影子,能夠很明顯地看到作者很努力地學習了中國古典文學、古典美學的知識體系,并且開始嘗試著把古典音樂、書法的審美韻律融入到文學創(chuàng)作當中。他的文章彰顯出濃郁的古典美,又不失當代情懷,令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知不覺神魂滌蕩,如清風入懷,感到了久違的風雅。

  作者能夠這樣熟練地運用筆墨,把江河湖海的生命體驗和中國江南文化、大運河文化融匯起來,也是這個時代賦予的奇人奇事。在我們這個跌宕起伏的時代,一個人、一個生命能夠自覺地游走在中國文化的鄉(xiāng)間,能夠用人生去體認中華文化的根脈,這實在不是一件平常事。但是,淳彥努力地去做了。當然,也許只有他的個性,只有這個時代的個性,才能為他提供這樣的一次與文化親密接觸的機緣。

  魯迅講過:世上本沒有路,走的人多了,就成了路。探究中國文學的根源,探究中國文學的審美范式,需要淳彥這樣的作家兼學者。希望他能堅持下去,真正找到中國古典美學的源流,并且通過細膩的文學筆觸轉(zhuǎn)化到我們鮮活的生活中來,給讀者奉獻更好的作品,滿足大家對中國美的好奇。

  最后,我給我親愛的學生一些寄語:我們的時代即將過去,你們的時代已經(jīng)到來,希望你能珍愛身體,珍愛天賦的才華,用上天給予你天賦的細膩和美的感知來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、更好的美的享受。

  美,是我們生活中的稀缺資源。我們需要美,我們需要你,我們需要美的創(chuàng)造者。感謝淳彥在這本書中給我們帶來的各種體例的當代美文!

王淳彥

陳方競,浙江海寧硤石人。曾任吉林大學教授、博士生導師,汕頭大學文學院院長、特聘教授、四川大學博士生導師。曾兼任中國魯迅研究會理事,中國現(xiàn)代文學研究會理事。

按 “鍵盤左鍵←” 返回上一章  按 “鍵盤右鍵→” 進入下一章  按 “空格鍵” 向下滾動
目錄
目錄
設置
設置
書架
加入書架
書頁
返回書頁
指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