阡陌是一個陽光而又開朗的女孩子,同時,她又是一個多愁善感而又滿懷心事的少女。阡陌一直都是一個埋頭奔跑的小鴕鳥,竭盡全力地躲避著生活中,一切有可能的傷害。
很久很久以后,每次回想起爸爸,除了那無盡綿長的思念之外。爸爸媽媽無數次打架的場景,還有十三歲那一年的那一件小事,卻一直刻在心底,越來越清晰。
阡陌其實早就原諒了爸爸,早就原諒了爸爸對那些孩子的欺騙。只是,很早很早以前,爸爸,再也不是自己心目中那個萬能的英雄了。
后來,阡陌就在心目中父親偉岸的形象的坍塌中,一下子長大了,一下子從一個頑皮的小女孩長成了一個端莊的大姑娘,她再也不會對著爸爸撒嬌了。也是從那時候開始,阡陌慢慢地才發(fā)現,自己的爸爸,根本不是什么無所不能的英雄,原來爸爸也是這個世界上最普通、最平凡的一個人。
尤其是到蘭州上大學之后,每次坐在公交車上,或者是出去在馬路邊上,看到衣衫襤褸,破破爛爛,被塵土糊的看不清長相的建筑工人,聽到他們口中所說的“打工”的時候,阡陌就忍不住淚涌滿眶。
每次看到他們,再看看自己周圍光鮮亮麗的大學生,阡陌就想到自己的父親,想到這么多年來,父親每年有那么長的時間都是出去打工。這么多年來,無知的自己,竟然以為外面的世界很美好,外面的世界有很多錢,只因為每次打工回來的爸爸,都能帶著錢回來。直到真的見到那些在城市里面打工的從農村走出來的抑或年輕、抑或年老的人時,阡陌才知道,這么多年,為了生活,為了讓自己和姐姐能好好讀書,自己的爸爸到底經歷了些什么。
可是,即使如此,那一段時間,阡陌的樂觀積極,陽光開朗,全都化作了臉上的笑容,她的滿懷心事,卻又是心中無法言語的千千結,而這千千結中的一個,便是面對父母吵架時的那種矛盾和無助。
其實,從阡陌的角度來看,從記事起,爸爸媽媽的關系一向挺好的。可是,每年他們總會轟轟烈烈地吵一次架,更準確一點說,是他們每年都會轟轟烈烈地打一次架。從小看著媽媽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阡陌,都習慣了爸爸媽媽打架。
小時候,每次爸爸媽媽開始吵架的時候,阡陌就一溜煙跑到爺爺家,帶著顫顫巍巍的爺爺直奔而來。只要在爸爸媽媽吵架的時候,爺爺來到家里之后,阡陌就放心地蹲坐在大門門檻旁邊,一邊專心致志地玩著自己手中的小石子,一邊時不時地用眼睛偷偷瞄著屋里聲音時大時小的人們。
那些童年的時光里,只要爺爺在的時候,阡陌是從來都不怕爸爸媽媽吵架的。因為有一次,當著爺爺的面,爸爸伸出拳頭準備揍媽媽的時候,爺爺手中長長的亮油油結實的桃木拐杖,一下就無比精準地就甩到了爸爸的胳膊上。那一棍子,抽得爸爸的胳膊好些天都抬不起來。
那時候的阡陌,從來都不覺著爸爸媽媽吵架打架有什么不正常,也從來都沒有把他們吵架打架當回事,因為她知道,只要有爺爺在,就不會有什么事情,只要爸爸媽媽吵完架,過幾天家里就又變得其樂融融起來。
但是,從意識到父母吵架真的是一種災難,是從爺爺去世的時候,阡陌才真正感覺到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