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鋤禾日當午”
“汗滴禾下土”
“誰知盤中餐”
“粒粒皆辛苦”
葉茗正站在田邊樹下,一張小椅,一本書,這個天氣不冷,也不熱,非常適合休息。
葉茗躺在椅子上,背誦著小學學的詩《憫農》,引來了一些農夫頻頻的目光。
農夫們只是覺得公子的詩特別好,卻沒人明白詩是什么意思。
“喂喂,你們幾個干快點,不然扣你們工資呀!”
呃,好像跟憫農一點關系也沒有,就活生生的資本家呀!
今天葉茗讓工人們開始給自己的地進行翻地,一百多個人,應該干個一天就可以把地翻好了。
“把地給我翻深一點,明年的糧食才能增產?!?p> 葉茗一邊休息,一邊指揮著工人干活。
工人們的工具都是葉帆找來的,對于葉帆來說,村里什么事都熟,很容易就借到工具了。
翻地雖然是苦力活,但還是需要技術的,村里的老人們擔心葉茗不會種地,怕出錯,于是都想來給葉茗當教練,但被葉茗拒絕了,雖然不是很懂種地,但作為新一代的農村孩子,種地的基本種法還是會的。
不就是鋤地,灌蓋,播種,插秧等等。
但是,葉茗種地的方法卻受到村里老人的阻止。
“公子,你這樣拋是不行的,這水稻會死掉的?!?p> “大娃,公子不會農活,你也不懂農活嗎?真是胡鬧!”
說著,老農還下地幫著把秧苗扶正。
葉茗用的正是后世的拋秧法,拋秧不但可以省時省力,由其是對于田寬廣的,拋秧可以快速的把秧苗給種下去,而且拋秧法種下去的秧苗長得會比插秧的好些,這個是植物的自然規(guī)律。
但這個時代的人不認同呀,人們都是精耕細作的,因為不精耕細作的話他們的收成就少。
古代土地其實很多地方都不可以耕種的,雖然地方廣闊,但可以耕作的地方非常少,那些土地種出來的作物非常的少,所以他們是很珍惜手里的土地的,這就是細耕細作的由來。
很多人會問,土地那么多,開荒不就行了。
在古代開荒是一種懲罰來的,一般是犯了法,卻不致死的人才會被發(fā)到邊疆開荒。
開荒的土地在三年內基本上是沒有收成的,那經(jīng)過數(shù)十年的種植才能使這片土地成為可以種植的耕地。
所以人們越來越重視土地的價植了,細耕細作也成為了傳統(tǒng)。
“老伯,這是我讓這樣種的,你就別管了,我這數(shù)十畝地呢!不拋秧那得種到什么時候呀!”葉茗實在是無法說服這些人,自己可是地主,還有數(shù)十畝地要耕種呢,如果采用插秧的方法的話,自己就算有上百號人,也得個五六天才能插完。
但拋秧就不一樣了,一個人一天可以拋個兩三畝地,不用一天就可以做完。
這省下來的可不只是人力物力,還可以提高生產。
把插秧的時間讓工人們到工坊中干活的話,制造出來的利益都比得上這百畝地的收成了。
“公子,你讓這些人快停下來呀!這樣就是浪費秧苗呀!秧種可值不少錢呢,可別錯浪費了這好地嘍!”老農說得苦口婆心,一個勁的勸葉茗。
葉茗自然是不會怪他,每個人的立場不同,站的角度不同,認識的東西也不同。
“老伯,你就放心吧!這秧只要不缺水都死不掉的,還會比插秧種出來的更好呢!反正你就別管了,種好自己有地就好?!?p> 老農見葉茗不聽勸,也沒什么方法,人得有主次之分,主家的事還沒輪到自己這些下人說三道四了。
葉茗見老農離開,也是松了口氣,怎么說人家也是為自己好,這才跟自己說,換成別人的話估計連提也不會提。
葉茗不知道的是,老農離開后,在傍晚的時期又出來田里了,還帶著剛下班的兒子,孫子等人,去到葉茗的田地里一棵一棵的把歪倒的秧苗給扶正了,并一棵一棵插入田地里,半結手指深。
然后,越來越多的工人下班回去后,也加入到了扶秧的大軍中,沒有人說話交流著葉茗這樣不聽勸到底對不對,都只是在默默的扶著秧。
但是,田地還是太大了,這點人根本就無法完成這么多扶秧的工作,只能看著這些歪倒的秧苗發(fā)愁。
葉茗在府里喝著茶,聽著王全貴的匯報。
“公子,最近其他的印刷作坊已經(jīng)開始印刷完成《西廂記》了,那咱們還要印刷些跟他們爭一下嗎》”
“嗯,不用了,咱們也掙了不少,就讓別人吃點湯吧,這些辛苦錢誰要就誰去掙吧!”
王全貴臉皮抽了抽,公子現(xiàn)在眼界到底有多高呀!這還算辛苦錢?再說了,咱們只是賣了兩千多冊而已,整個大京的市場還有很大呢!
“公子,主要是老奴放不下這口氣,這本書以前都是無人問津的,咱們好不容易使它出名了,干嘛要把大頭都給他們占了。”
“呵呵,全貴,看開點,一口氣是吃不下大象的,要慢慢來?!比~茗只是笑了笑,并沒有和王全貴解釋太多。
“對了,最近店里的收入是多少?”
“稟公子,每個店現(xiàn)在的收都維持在五十多兩銀子,主要是那多功能紙張較受歡迎?!?p> 看來,人們已經(jīng)開始適應低價紙張了。而且還有批發(fā)商在不停的拿貨,可以說收入非常穩(wěn)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