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在攻城略地科目中,李戩將南邊十六個村寨的區(qū)域,劃為戰(zhàn)場。命人將這些村寨,改建成營寨,加強防御能力。
這些村寨的百姓和民壯,全部納入練兵范疇。將十六個營寨,劃分為四方勢力,每個人各自擁有四座營寨。
按照之前村寨的劃分,每個村寨擁有人口一千人左右,民壯兩三百人。若是全民皆兵,可拼湊出五六百人之多。
李戩占據(jù)北面四座營寨,王猛占據(jù)南面,蕭策占據(jù)東面,陳二占據(jù)西面。為了公平起見,李戩有將自己的親衛(wèi)營,拆分為四部,分配給其余三人。
至此,每個人的兵力將達到兩千人,控制著四千人口。
演練開始后,四人首先要將兵力進行分配,分駐四座營寨。同時征召營寨民壯,加強訓練,補充兵力。
然后,四人便要開始選擇進攻哪一方,或者與哪一方聯(lián)合。但這次演練最終的結(jié)果,只能是一方完全占領十六座營寨為勝。選擇聯(lián)合的同時,也要防備盟友突然反水。
一開始,四人便展開了一場大亂斗,相互攻伐。不過兩日時間,四方損失的兵力便超過三成,只剩一千多人。
而四方占據(jù)的營寨,也出現(xiàn)了變動。李戩攻取陳二的一座營寨,王猛同樣拿下蕭策一座營寨。
至此,四方實力出現(xiàn)了變化。李戩和王猛各得一寨,可復活五百兵力。這導致他們損失的兵力,一下子得到了補充,甚至比之前更加強大。
而損失了一寨的蕭策和陳二,兵力上立即處于劣勢。不得已之下,雙方迅速達成同盟關系,共同抵御來自另外兩方的威脅。
如此一來,局勢頓時變得十分微妙。李戩若是攻打陳二,則王猛便會立即出名,襲擾他后方營寨,逼迫其退兵來援。反之,王猛想要攻打蕭策,李戩也不會坐視不管。
僵持幾日后,李戩當即派遣使者,前往王猛那邊,商議聯(lián)合一起,吞并另外兩方,再做最后的決戰(zhàn)。
王猛經(jīng)過一番考慮后,同意了李戩的提議。很快,雙方立即對另外兩方,展開猛烈的攻勢,不過一日,便各自再下一寨。
眼看著無法抵擋來自李戩和王猛的攻擊,蕭策和陳二,不約而同的選擇了投靠強者。蕭策選擇投靠李戩,陳二投向王猛。
四方勢力迅速演變成兩方并立的局面,然而,局勢對王猛十分不妙,新得的營寨,中間隔著一座蕭策的營寨。與自己的大本營相距太遠,根本無法形成合力。
而想要擊敗李戩,便只能拿下中間那座營寨,打通與陳二部匯合的通道。同時,也是切斷李戩與蕭策的聯(lián)系。
這座營寨,立即成了雙方爭奪的焦點。
大戰(zhàn)再起,雙方除了在各寨駐留必要的駐兵外,全部兵力,都集結(jié)在這座營寨上下。
共計三千多兵力,在這座營寨展開激烈的廝殺,戰(zhàn)斗持續(xù)五六日。雙方“損失”近半。
就在這時,李戩暗中抽調(diào)西側(cè)三座營寨駐兵,湊出近千兵馬,奔襲陳二后方營寨。
陳二營寨駐軍一時不查,被偷襲得手。李戩在一日內(nèi),拿下一城,實力頓時大增。
眼看著后方大亂,陳二不得不將攻打中間營寨的兵馬,調(diào)回后方,企圖穩(wěn)住最后營寨。
王猛一見再無攻下中間營寨的可能,當即揮兵直搗李戩東側(cè)營寨。但李戩已有所防備,一時間,根本無法攻下營寨。
這時,駐守中間營寨的兵力,立即一分為二,與攻略陳二營寨的李戩軍匯合。全力攻打陳二殘存的最后一座營寨
不過兩日,陳二的最后營寨,被李戩拔除。此時,他的實力大漲,占據(jù)十座營寨,兵力達到四千。而王猛的兵力只剩兩千余,實力相差懸殊。
休整一日后,李戩隨即向王猛發(fā)起了總攻。蕭策率領一千兵馬,牽制其南面三座營寨的兵力。
而李戩則集結(jié)兩千兵力,向王猛北側(cè)營寨,發(fā)起進攻。
雙方激戰(zhàn)四五日,最終,王猛北部兵力被殲滅大半,再無力守住營寨。不過一日,李戩連下三寨。王猛退守剩余三寨,兵力僅剩一千余。
勝負已分,王猛不得不選擇投降認輸。此戰(zhàn),最終以李戩獲勝而告終。
三大科目的練兵,在僑縣持續(xù)了一個月。三月下旬,冬季大練兵結(jié)束。
通過這次演練,原本新近征召的新兵,從這次練兵中,戰(zhàn)力獲得極大的提升。在模擬的戰(zhàn)場廝殺,讓他們充分感受到了戰(zhàn)爭的氛圍,以免他們在真實戰(zhàn)場上不知所措。
但與此同時,此次大練兵同樣消耗了大量的糧草物資,為了達成真實效果,甚至動用了上萬民眾,配合這次練兵的需求。
而至演練中,盡管采取了許多防護措施,依然不可避免的造成許多傷害。有將近千人,受到不同程度的傷痛。
但這些都是值得的,現(xiàn)在受傷流血,至少能夠活著,吸取經(jīng)驗教訓。待到真正殺敵之時,至少能活得更久一點。
完成了大練兵之后,李戩迅速回歸處理政務。如今已經(jīng)開春,氣溫有些回升,使得冰雪開始逐漸融化。
經(jīng)過一個多月的施工,銅水上游的水壩已經(jīng)修建完工。在度過初期挖掘河道淤泥的困難之后。澆筑水泥樁的工程進展飛速,不過半個月,便在河道上建起一座水泥堤壩,呈梯形狀,長約十數(shù)丈,高達五六丈。
同時,在堤壩的中間,設有一個巨大的泄洪口。閘板用一千斤鐵打造而成,外面封筑一層水泥,重量達到近兩千斤。
在其頂上,用胳膊粗的鐵鏈栓住,另一頭栓在一個巨大的絞盤上。想要拉動閘板,便要動用十匹好馬,拉動絞盤。
如今銅水冰封漸已融化,開始在堤壩下形成一片積水。相信不用多久,隨著春汛的到來,銅山山谷之中,將很快形成一片水庫。而在下游,各段水壩皆已筑成,縱橫各處的水渠延綿無盡。
此時,無數(shù)人放下手頭的事務,全部奔赴各處,開墾農(nóng)田。盡管積雪依然深厚,也擋不住人們耕種的熱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