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從吃下了那顆蓮子,程湘腦海中那些早已模糊不清的記憶,漸漸清晰了起來,再經(jīng)她一番仔細的梳理,對于很多人和事已經(jīng)有了足夠深的了解。
程湘知道,程文婧口中的“大舅媽”,全名高蘭英,乃是程文昌的媳婦兒。
高蘭英出身貧苦農(nóng)家,沒上過學,只參加過掃盲班,她也就勉強認得幾個字,不是個睜眼瞎罷了。像她這種沒文化、沒技術的,嫁進程家之后,也只能種地。
倒是程文昌,初中畢業(yè),這在當時的農(nóng)村里可以算是文化人一枚了。早年他甚至被前來農(nóng)村招工的國營大廠看上,去省城工作過,后來不知什么原因回來了,公社也沒埋沒他的“才華”,讓他當了大隊會計。
老實說,人民公社時期,凡事都講究平均主義,分配制度自然不會例外。論收入的話,當會計的并不比單純種地的多多少。
可那是明面上的,暗地里當會計的好處多多。
要不是程文昌的父親頗有能耐,這個會計,程文昌未必能當上。
可就是這個人人艷羨的崗位,兩年前,程文昌主動辭掉了,轉而帶著高蘭英到縣城發(fā)展了。
究其原因,應當是兩年前這夫妻倆的兒子當上了縣罐頭廠的灌裝工人,女兒則在縣城讀書,想圖個一家團聚吧。
進城之后,程文昌先是在水產(chǎn)公司當分揀工,一直干到今年年初,湊錢買了一輛三蹦子,現(xiàn)在主要在車站、碼頭和醫(yī)院等人流量大的地方拉客人;高蘭英則進了一家私人開的小飯館,在后廚里當勤雜工。
不得不說,高蘭英的老板很有經(jīng)濟頭腦,不光開著飯館坐等客人上門,還會主動走出去——他組織了一個服務隊,上門給人操辦酒席。
有時候酒席的桌數(shù)太多,光這個服務隊的人忙不過來,那老板就讓服務隊的成員拉自己的親朋好友過來打下手。
有好幾次,高蘭英實在找不著人,就把程文婧拉過去幫忙。
自然不是白幫忙,每一次,程文婧總能拿到一塊錢左右的勞務費。
這報酬稱不上多,但也絕不算少。
要知道,八十年代初期,一塊錢足夠買五斤當年的新米了。
正是因為程文婧從高蘭英那兒獲得了寶貴的賺外快機會,她一直對高蘭英,乃至于程文昌一家,都心存感激,總夸這一家子人善心好。
真的是人善心好嗎?程湘心中存疑。
的確,乍看起來,程文昌夫妻的事跡可以簡要概括為: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,農(nóng)民夫妻改變既有觀念,進城務工,自家發(fā)家致富的同時,不忘提攜親友,同奔小康之路。
無可指摘,值得稱贊。
然而,程湘卻隱隱覺得這一家子不對勁,至于是哪兒不對勁,她說不出來,可她相信自己的直覺。
看來,得想個法子讓媽媽遠離程文昌一家才行。
程湘心下正自計較,驀地,她察覺到周身有一絲不對勁,仔細一分辨,這感覺就仿佛是有人在暗地里窺視著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