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材又添新課本
正月初六,莫然又是一個孤家寡人了,在隨從的幾十位侍衛(wèi)的護衛(wèi)下,莫然坐在金鑾大殿的龍椅上,正襟而坐。
臺下文武官員基本上都到齊大半,眾說紛紜的商議著內閣的事情,齊泰已經到位,黃觀臨時有事過幾日才能來到。楊榮也位居眾臣前列位置,顯然他已經知道皇上把他委任為內閣的事情了,今天上朝一看,楊榮氣宇宣揚、面露紅光。
反觀解縉,莫然掃蕩了好幾遍大臣,還以為這個家伙沒上朝呢,看了幾遍才找到人,人是來了,只是擠在一個小小的角落里面,還是后幾排位置,真是不容易看到。
待莫然說起有寫《文典》和《武典》的都交出來,下面響起一陣稀稀疏疏的聲音,管事太監(jiān)不一會兒,就抱上來了兩摞子書籍。
這一堆《文典》和《武典》里面莫然一看頭很大,最可恨的就是文典,基本上抄襲孔孟語錄,滿堆的之乎者也,自己都未必能看懂,還讓不識字的孩子看。
莫然看一本扔一本,扔的臺下的臣子心驚肉跳的,扔一本就扔掉一份希望,當看到一半的時候,發(fā)現方孝孺的《文典》。
莫然沒想到方孝孺居然也寫了一部《文典》,雖然也是滿篇孔孟之道,但總體來說有點新意的,莫然隨意的看了看,全書四個點組成的
是忠君、愛國、勸諫忠言、死國難四個點。
主要大意就是指要忠于君王,君讓臣死,臣不得不死。因為有國才有家,有家的話,每個人才能保存生命,君王是一個國家的象征,尊敬君王就是尊重自己。
在外之將不能拿自己的喜好,拿自己感情,來對國君的旨意有想法,在內之臣,要讓國君治國趨于清明,國君清明,是全臣的大幸,是國家的大幸。
國君要是不懂的治理民生,不懂的安居百姓,只顧著享樂貪歡,那眾臣子有必要把君王匡服到正位上去,要上表忠言,勸君王親賢臣、遠小人。不忘大明開國之偉業(yè)也。而且作為忠臣就要一直勸諫,一直勸導皇帝能做出明君的模樣。這就是大臣的本分。
還有內臣的本分是勸皇帝勤勉朝政,確保國家無內亂,外將的本分是固守國土,確保國家無邊患。做到文官不愛財,武官不惜死。這樣大明定可楊威萬年。
最后一點就是對死國難的定義,當你被俘虜,敵人誘惑你投降,你要毫不客氣的拒絕。當大明將亡,你明知做了也是徒勞,也要為大明做最后的抵抗。
除了對忠君、愛國、勸諫忠言、死國難四個點的定義,還列出來歷史上的無數英雄,有遠古的伯夷叔齊、周公旦。有漢代的蘇武、衛(wèi)青、王昭君、張騫等等……一直到近代的岳飛、文天祥、陸秀夫等人,后面有幾十篇專門說這些人忠君、愛國、勸諫忠言、死國難的故事。
總體來說這本書是一部洗腦大作,將大明國土上的億萬子民悉數洗腦,當他們心中只有一個大明,我們大明定會是世紀大最偉大的國度,莫然心想這本書先留著,軍人就需要這樣的書籍。
接下來莫然繼續(xù)扔文典,一直看到解縉的文典,拿來拼讀一下,這工具書做的有模有樣,無意中還在這部文典里還翻出自己的一首詩
幾度殘缺幾度圓
半世紅塵半世顛
流年逝水無盡頭
空夢一生情悠悠
莫然讀了很高興,這個馬屁拍的他喜歡。
當解縉的和方孝孺的《文典》留下來后,其他的又翻了翻,全部不合格,再也找不到引起他興趣的了。
又開始翻《武典》,尼瑪都是《孫子兵法》、《孫臏兵法》《三韜、六略》等等……還好世上沒有《武穆遺書》不然這群家伙肯定抄襲,不過發(fā)現了鐵鉉和盛庸也寫了《武典》,都是別人代為轉交的。他倆一個在鎮(zhèn)江,一個在河北保定,都是駐外武將,沒有莫然下旨,他們是不會回來的,莫然捧起盛庸的著作細細品讀。
盛庸的著作里都是說明火器的威力,當年莫然粗制濫造的手榴彈和煙花都被盛庸改進了,手榴彈現在叫雷公彈,雷公彈爆破率大大提高,最多也就十個里面有一個不炸的,煙花不僅被改成大明噴火龍王,還發(fā)明許多小的作品,可以用來傳遞大軍運行的信號彈,可以只噴煙不炸人的霧彈,還可以埋在水里的水彈,埋在土里的地彈。
只是讓莫然可惜的是單兵武器一直沒有什么進展,火銃一直還是火銃,炮彈有所改觀,從鉛制的改成鐵制的,并且里面裝上火藥,一炸一大片,大家叫他開花彈。北征的時候,徐祖輝還用投石車投遞這些開花彈,給瓦刺重大的打擊。
鐵鉉著作《武典》里,申明軍紀和軍威的重要性,還有騎兵和步兵的特點介紹,還有他這些年的帶兵感悟,士兵要為國效力,要有團隊精神,還不能缺乏強力的爆發(fā)性。
莫然把這兩本書留下來,這兩本書都可以作為軍人要學習的東西,改天讓專人把這兩本書搞兩個版本,一個淺化,一個深入。
淺化的版本,讓每個鎮(zhèn)江學子對火器又基本的認識,對行軍打仗有基本的見解。
深入的版本,給那些專攻火器的人研究,給那些行軍打仗的人看。
然后莫然又掃蕩剩下的書籍,大失所望,全部都是抄襲,一點見解也沒有,甚至有的連原句都沒有變動。
今天看上眼的就這五本,兩本他還提前看過,這五本他都不想剔除掉,畢竟都有用。
解縉寫的文典,可以讓鎮(zhèn)江和太平的學子們迅速學習漢字,而且讀起來壓力小,見效快。
解縉編的武典,雖沒有這兵法那兵法的有系統(tǒng)性,但里面都是行軍打仗的注意事項,很全面。其實對于大明而言,目前這個世界上?;旧蠜]有那個有實力和他叫板的,只要他不敗就能獲勝。而且這兵書都是用一個個故事,讀起來不讓人感覺乏味。
方孝孺編寫的書,是給人灌輸忠君愛國的理念,可謂是一部儒學經典,可謂不忠君愛國,其他學的再多都是悲哀,只會給國家造成動蕩。
盛庸和鐵鉉編寫的,都是以后大明軍方要發(fā)展的方向,火器要先進和普及,軍隊要團結和緊密聯(lián)系。這無疑是軍隊最重要的狼性精神。
想了半天,莫然想起以前自己上學的幾本書,按照那個編排,于是把方孝孺的《文典》改成《德典》,把鐵鉉和盛庸的書合在一塊,搞個淺化版的《軍典》,剩下來才是《文典》和《武典》。
《德典》排了第一,大臣紛紛不懂其中意思,莫然說了,作為一個大明人,人生第一部書自然是《德典》,一個沒有愛國和忠君思想的人,有再大的才華也沒有用,往往只會禍害萬年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