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后留下沈三問詳談。
此時的科舉,與后世的考試無異,作為一個身經(jīng)百戰(zhàn)的老將,沈三問是在太清楚應該怎么折磨這些考生了。
這些年的苦沒有白受,這就有機會與人共苦了。
武后顯然是很需要科舉的,不然朝中上下一心,鐵板一塊,許多事情都與她對著干,什么事情都要強硬的來命令下屬,是個人都會瘋的,這些下屬也會瘋的。
若非心智堅定的人,恐怕都要懷疑人生了。
那些高官也容不得她一直任何事獨斷。
可是科舉出現(xiàn)才多少年?隋文帝靈機一動想出來的,或許還是為了能夠有個借口,更好的賜官給自己看中的人。
沈三問說了考核辦法,說了考核流程,武后眼中已經(jīng)掩飾不住激動了。作為一個實際的皇帝,能讓她激動的事情不多,讓她發(fā)怒的事情倒是挺多。
想想自己以前做過的試卷。
無外乎,選擇題、填空題、判斷題、分析題,還有作文。
還有翻譯題。
現(xiàn)在科舉的貼經(jīng)和墨義,也就是填空和翻譯題。
選拔分為三步就可以了。
第一步,默寫、判斷、選擇。
古人云,讀書百遍其意自現(xiàn)。
這話真的是自欺欺人。
我曾經(jīng)讀了好多遍李白的詩,云想衣裳花想容,都沒明白古人所說的意境是如何的優(yōu)美。
后來查了釋義才知道,這句話的意思是說,云想來給她做衣服,花想來裝扮她的容貌,的確挺美的。
所以,理解還是很重要的。
這一步的考核,便能剔除一些死讀書的人了。
若是真的熟讀經(jīng)典,對其中的典故有自己的理解,那么理解起時政來也不會太差。
這一步,便能挑選出那些性格堅韌、能吃苦耐勞的學子了。
至少題目出難一點,能理解題目的,注意力和毅力該不下于人了。
第二步,再考一下分析。
比如。
土地問題怎么解決。
國庫空虛怎么解決。
管理商戶怎么管理。
吐蕃叛亂應該如何安撫。
給出一些解決之道,讓這些人來分析,篩選出合適的。
社會問題,社會人應該多了解一下,就算說的不對,有自己的主見也是極好的。
而且這個主見還能看出這個人到底是個混賬,還是個人。
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。
一項政策到底是不是利國利民,還是得讓群眾來說話,這一步變讓考生來分析闡明一下。
二十一世紀的考試,也有分析題,考生還不能簡單的回答是與非。
就算你把題目正過來、反過來抄一遍,解釋一遍通俗的白話,老師看著也會極其欣慰。
仿佛你真的理解了文字的內(nèi)涵,是個了不起的學生。
反觀那些就回答是與非,惜字如金的人。
就算你回答對了,老師也會覺得你是猜的,再來一句,理解的不夠透徹的批語。
讓人欲哭無淚。
這大抵就是胸有千言,下筆無字。
既然說了是選有主見的人,這些縱然有才有智的人,卻只能遺憾被剔除了。
畢竟,能說服別人,也是一項重要的本事,不是每個人都能正確的判斷是與非。
能闡述自己的觀點,說服沒有主見的人,真的是為官一項重要的本事。
第三歩,只能是作文了。
一篇文章寫下來,短,還能掩飾一下人品。
長了,就會字里行間流露出自己真實的想法。
就像此時正在碼字的作者,看文就知道是個感情專一的人。
不過這也不是絕對的。
其實沈三問一直搞不懂,為什么做官居然要考詩詞歌賦,讓人有一種選詩人的錯覺。
或許科舉出來后,這幾代的皇帝以為,能做好詩的,便是聰明人吧。
這時的作文已經(jīng)粗具后世命題作文的雛形了。
給出一個政題,讓考生自由發(fā)揮,叫做政論。
這些題型出來,真的是千百年沒有變過。
只是初步了解一下,沈三問就有很多地方想吐槽的。
不過憑借自己領先千年的常識,來苛責古人,也不道德。
沈三問還是建議取消了詩詞的單獨評分,以政論為主,可以于政論中以詩詞彰顯文采。
有了題目,還得有流程。
流程不過是鄉(xiāng)試、州試、省試、殿試。
鄉(xiāng)里先參加一次考試、州里再參加一次考試。
省試是由禮部主持的,尚書省的考試。
殿試是又皇帝主持的考試。
武后十分欣慰,“以往的科舉大多是世家直接送人到禮部應試,所以這些門閥猖獗至今,有了這詳細的選拔之策,吾終于可以打破這種格局。駙馬此功不小?!?p> 有一個野心勃勃的上司,至少不愁沒事干。
武后當即開了一場恩科,三月之后允許全國學子,進京考試,選拔人才。
沈三問成了主考官。
這大手一揮,全國的人流都得靠過來,人多了,就不好管了。
不過朝野上下都十分樂觀。
有笑話可看。
武后想成千古之功,革舊出新,苦的卻是沈三問。
可想而知,這些人聽到恩科的消息會如何瘋狂。
十年寒窗無人問,一舉成名天下知。
恐怕來的得有百萬之眾。
長安是不能容納這么多人的。
好在武后給他的權力也夠大,便宜行事,務求此次科舉能選出有真才實學的人。
那好吧,那就分地區(qū)考試吧。
洛陽和長安負責二試,岐州、幽州、商州、梁州,這些地方都負責一部分初試考生,如果有膽敢驅逐考生,泄題作弊的,滿門抄斬。
進展的還算順利。
兩個月下來,已經(jīng)篩掉了一批又一批人。
不知道是濫竽充數(shù)的人不少,還是教師資源稀缺,還是試題太難了。
趕考的百萬人,一試能通過的,便只有十分之一。
二試能通過的,又只有十分之一。
最后還剩下萬余人,留在長安。
科舉向來都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,唐朝也不例外。
萬余人,能最后被取用的,恐怕不足百人。
考生人心惶惶,半年時間就這么荒廢了,還有些不滿。
特別是知道詩詞被取消了,只有政論。
也不帶這么玩人的吧?
一首打油詩,從學子中傳出來。
“千里赴科舉,試題多刁難,若事廬陵王,詩賦亦風流。“
沈三問
謝謝五爺?shù)拇蛸p?。。?!謝謝老張,五爺,第五小秋,藍衣笙兒的推薦票。再求一下這周qq閱讀的推薦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