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冰城隨即陷沒,霧隱生擒了軒轅虎賁,只是將他囚禁起來,而沒有殺死,十萬青離軍中除了一萬多人誓死反抗外,其余的青離軍全都棄投降。
如此一來,青離軍在原赤炎國的國土中,最后一座城池也丟掉了,而離炎軍非但沒有什么損失,而且因為這些降兵的加入,軍力更盛。
此戰(zhàn)讓青離國舉國震驚,從上到下陷入一片恐慌當中,王族之人擔心自己的性命不保,得知離炎軍并不傷害百姓,許多軒轅氏的王族人都化名其他姓氏,假扮成普通百姓,隱藏自己的身份,企圖蒙蔽過關(guān)茍且生活,昔日被他們當做身份地位的姓氏,被許多人棄之如撇。
離炎軍還沒有開始派兵來到青離國的國土上,青離國國內(nèi)自己已經(jīng)開始混亂。
為了征得更多的士兵,用來抵抗將要到來的離炎軍,青離國開始了從所未有的嚴苛征兵,但凡十三歲以上男丁,都被強拉入伍,一時搞得國內(nèi)怨聲載道,流民不斷揭竿而起。
霧隱已經(jīng)收到了軒轅穹廬送來的三次求和信,第一封信是希望能用三座城池,換取離炎國不要前來攻打他們,第二封信便已經(jīng)升到了五座城池,第三封信更是提高到了十座城池。
其實霧隱也不是沒有考慮過暫時休養(yǎng)生息,然后再去攻打青離國,可是離炎國自從占領(lǐng)了赤炎國所有城池后,他也有了和當年赤炎國一樣的顧慮。
此時的蠻夷國也處在兵荒之際,正是對付青離國的好時機,自己若是一時心軟下,讓蠻夷國也跟著得到喘息之機,自己不免陷入腹背受敵的地步,而他又不愿像赤炎國那樣,和蠻夷國組成聯(lián)軍,所以他才狠下心來,拒絕了青離國的求和信。
相里原甚至建議不妨先將這十座城池接收下來,然后依然攻打青離國,最少可以讓他們省下攻打十座城池的兵力。
霧隱否決了這個提議:“現(xiàn)在咱們離炎軍已不是散兵游勇,而是代表著離炎國,我霧隱身為大王,償若帶頭背信棄義,如何能夠讓人信服?所以這十座城池,咱們寧可憑著自己的力量打下來?!?p> 高山云鎖則開玩笑地說道:“你看青離國的籌碼越來越高,恐怕咱們晚去攻打他們一段時間,他們定然會送來第四封信,第五封信,到時候會主動將青離國送給我們也說不定?!?p> 霧隱笑道:“就怕他們表面一套背后一套,表面投降,暗地里卻在招兵買馬,準備給咱們來個下馬威,那就不妙了?!?p> 豐神秀說道:“咱們囚禁著軒轅虎賁又是為了什么?還要白白浪費糧食養(yǎng)著他。”
霧隱說道:“算是我心慈手軟吧,畢竟曾經(jīng)和他一起同生共死地戰(zhàn)斗過,等到將青離軍的降兵整編完畢,就將他放了吧。”
此后十多日,離炎國一邊整頓著剛剛占領(lǐng)的城池,一邊對降兵進行整編訓練,此后離炎軍的兵力達到了四十萬,已是大地上最大的一股軍事力量。
霧隱也依言將軒轅虎賁給放了,軒轅虎賁帶著又是感激又是憤恨的矛盾心態(tài)跟霧隱作別:“你雖然將我放了,若我此后還有機會領(lǐng)兵打仗,你若侵犯青離國,我絕不會心慈手軟?!?p> 這句悍惡的話,惹得離炎軍的諸將都要殺了他,以絕后患,被霧隱攔住,他說道:“無論如何,你我都曾一起戰(zhàn)斗過,我對你狠不下心來,但下次見面又不一樣了,你此次回去,若能不再入伍最好?!?p> 軒轅虎賁嘆了口氣,不再說什么,帶著霧隱給他的盤纏向青離國的方向行去。
其他將領(lǐng)紛紛問霧隱,為何要放軒轅虎賁離去呢?豈非是放虎歸山?
霧隱說道:“在這里他帶著四十萬大軍,都能被咱們二十多萬人打得節(jié)節(jié)敗退,就算他回去繼續(xù)領(lǐng)兵作戰(zhàn),也不過是繼續(xù)被咱們再打敗一次而已,又有什么好擔心的?”對霧隱的自信,眾將無不嘆服,因為他的確有著驕傲的資本。
寒冰城被攻打下來以后,霧隱就和銀月首領(lǐng)帶兵向南行去,途徑煙霞城,霧隱和銀月首領(lǐng)全都回了城,去看望離別了一段時間的離炎天賜,這次離別后的見面,讓離炎天賜哭成了淚人,惹得銀月首領(lǐng)也流了不少眼淚,再加上霧隱的勸說,銀月首領(lǐng)終于答應(yīng)留下來陪孩子,不再跟著去青離國打仗。
就在他們達到煙霞城的第二日,青離軍的第四封信到了,信上寫著,如果離炎國能夠不派軍侵犯青離國,青離國愿意做離炎國的屬國,以后年年進貢,希望霧隱能看在當年白穹廬的面子上,接受這個條件。
軒轅穹廬的話,近乎哀憐祈求了,霧隱一時心軟,再加上這條件的確不錯,青離國算是投降一半了,他完全可以先放青離國一馬,轉(zhuǎn)而先對付蠻夷國,所以他幾乎就要答應(yīng)下來。
就在霧隱連回信都寫好了,正準備讓信使送過去時,留在青離國的畢方探子來報,青離國的王太后,也就是軒轅穹廬的母親,不同意兒子將青離國作為離炎國的屬國,已經(jīng)聯(lián)合了諸臣再次將軒轅穹廬軟禁起來,也就是說,軒轅穹廬此次的求和信已經(jīng)作廢。
沒有了軒轅虎賁的護駕,這次軒轅穹廬算是徹底沒有逃脫的機會了。
而王太后上位后,她首先查出了離炎軍的騎兵所用的戰(zhàn)馬,都是由流紋馬場提供,她不僅派出軍隊將流紋馬場血洗一空,又將望月城和煙波城的流民全都用雷霆手段打壓下去,軒轅王族重新接管了這兩座城池的管轄,曾經(jīng)軒轅穹廬答應(yīng)過的,讓兩座城池保持原來的管理,流民享有自己土地的約定,也成為一紙空談。
這么一來,原本對軒轅穹廬還有些故舊之情的霧隱,再沒有了顧忌,他和青離國之間的和平已經(jīng)變得沒有一點可能,而流紋馬場傳來的噩耗,百里齊鳴一家、流紋羽和那些馬場的牧民,沒有留下一個活口,這個血仇,讓原本面對戰(zhàn)爭時刻都能保持冷靜的霧隱再也無法克制自己的憤怒,他親自率領(lǐng)四十萬離炎軍,渡過滄之江,向青離國襲來。
離炎三年,離炎國開始了對青離國的復(fù)仇之戰(zhàn),這次戰(zhàn)爭的開端,既沒有從青離國的最南邊出發(fā),也沒有從最北邊打起,而是從盤龍山的流紋馬場開始。
其實軒轅穹廬早就知道流紋馬場和霧隱之間的關(guān)系,在霧隱當年在滄之江畔遇到軒轅穹廬后,軒轅穹廬就已經(jīng)知道了,知道流紋馬場對于霧隱意味著什么,他始終沒有對流紋部落出兵,就是明白一點,償若他要是將流紋馬場給消滅了,他和霧隱之間就沒有一點余地了。
可是王太后卻不管這些,她完全不知道自己做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。
霧隱的四十萬大軍將仇恨的火焰發(fā)泄在青離軍頭上,殺得青離軍叫苦不迭。
王太后似乎也明白了這點,她為了保持自己的一些權(quán)力,派出使臣向霧隱表達了自己的意思,若是霧隱肯善罷甘休,她情愿讓出青離國一半的城池。
只是這話傳來的太晚了,償若是她在屠殺流紋馬場之前說出,霧隱早就答應(yīng)了,但到了如今這一步,血債只能用鮮血來償還。
前來談判的使臣被割去了雙耳趕了回去。
無可奈何下,王太后將所有的士兵都集結(jié)起來,并建立了一支由軒轅氏王族組成的五萬人的大軍,準備誓死抵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