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個事情的確沒有什么吃的穿的,沒有面,沒有米,沒有棉衣沒有鍋,但好在女主金手指夠大,大家看個樂呵,別太計較,拜托拜托!
一.飲食結構
春秋戰(zhàn)國秦漢時期的飲食結構與商周一樣,仍然是以谷物為主食,以蔬菜、肉類、水產(chǎn)、果類為副食。
主食
總的來說,商周時期的糧食作物仍是戰(zhàn)國秦漢時期的主食,但是比重有所變化,如商周時期文獻中經(jīng)常提到黍稷,到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則更多的是“粟菽”并重。如:
“菽、粟不足,末生不禁,民必有饑餓之色?!?《管子·重令》)
“賢者之治邑也,蚤出莫入,聚粟菽,是以粟菽多而民足乎食?!?《墨子·尚賢中》)
“賢人治天下,使菽粟如水火。菽粟如水火,而民焉有不仁者乎?”(《孟子·盡心章句上》)
粟是小米,自春秋戰(zhàn)國以后日益占據(jù)主導地位,在漢代還成為口糧的代稱,如《鹽鐵論·散不足》:“十五斗粟,當丁男半月之食?!?p> 菽就是大豆,在糧食中的地位也比過去提高,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石磨的發(fā)明,改變了大豆的食用方式。過去是直接將大豆煮成豆飯吃,而大豆又是很難煮爛的,食用就很不方便。有了石磨,就可將大豆磨成粉和豆?jié){,食用起來就很方便。同時,大豆又是一種耐瘠保收的作物,青黃不接之時可以救急充饑,此外,大豆的根部有豐富的根瘤菌,可以肥田,有利于下茬作物的生長,所以大豆的種植就日益廣泛。
同樣的道理,過去食用麥子也是采用粒食方法,直接煮成麥飯食用,不易消化。用石磨將麥子磨成面粉,粒食就改為粉食,可以蒸煮成各種各樣的面食,既可口又易于消化,極受民眾的歡迎。小麥又是一種越冬作物,可以和粟等糧食作物輪作,提高復種指數(shù)來增加單位面積產(chǎn)量,也是解決青黃不接之時的重要口糧,于是在漢代就得到政府的重視,大力推廣種植?!稘h書·食貨志》記載董仲舒上書漢武帝說:“今關中俗不好種麥,是歲失《春秋》之所重,而損生民之具也?!苯ㄗh漢武帝令大司農(nóng)“使關中益種宿麥,令毋后時?!逼浜?,輕車都尉、農(nóng)學家汜勝之又“督三輔種麥,而關中遂穰。”(1)東漢安帝時也“詔長吏案行在所,皆令種宿麥蔬食,務盡地力,其貧者給種餉?!?2)于是,自漢以后小麥就與粟成為黃河流域地區(qū)最主要的糧食作物。
作為南方主糧的水稻,雖然早在商周時期的黃河流域已有種植,但面積不大,在糧食作物中的比重很小,一直到春秋時期還是珍貴的食物,《論語·陽貨》說:“食乎稻,衣乎錦,于汝安乎?”可見只有上層貴族才能食用稻米,其種植自然不廣。隨著秦漢帝國的建立,整個南方都歸入版圖,稻米在全國糧食中的比重也就加大。同時也促進北方水田的發(fā)展,因此記述北方耕作技術的農(nóng)書《氾勝之書》就辟有專章介紹水稻的種植技術,指出“三月種粳稻,四月種秫稻?!睎|漢光武帝建武年間(公元25—56年),張堪引潮自河水灌溉,“狐奴(今北京市順義區(qū))開稻田八千余頃。”(3)由此亦可想見,北方種植水稻的規(guī)模已相當可觀。
副食
由于春秋戰(zhàn)國秦漢時期的畜牧業(yè)和園圃業(yè)以及水產(chǎn)養(yǎng)殖與捕撈業(yè)都很發(fā)達,所以這一時期的副食品也非常豐富多樣。
肉類食品
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的畜牧業(yè)相當發(fā)達,農(nóng)民們“務于畜養(yǎng)之理,察于土地之宜,六畜遂,五谷殖,則入多?!?《韓非子·難二》)當時的“六畜”是指馬牛羊雞犬豬,即《茍子·榮辱》所說的:“今人之生也,方知畜雞狗豬彘,又畜牛羊?!迸qR主要作為農(nóng)耕和交通的動力,肉食主要靠豬羊雞狗等小牲畜。所以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說:“雞豚狗彘之畜,無失其時,七十可以食肉也?!碑斎贿@肉食也和錦衣稻食一樣,是統(tǒng)治者才能終日享受,所以“肉食者”就成為統(tǒng)治階級的同義詞,著名的曹劌論戰(zhàn)故事中,就大罵“肉食者鄙!”(《左傳·莊公十年》)到了漢代,人們更加重視小家畜的飼養(yǎng)以解決肉食問題。如西漢黃霸為河南穎川太守時,“使郵亭鄉(xiāng)官皆畜雞豚,以贍鰥寡貧窮者?!?《漢書·黃霸傳》)龔遂為河北渤海太守時,命令農(nóng)民“家二母彘、五雞?!?《漢書·龔遂傳》)東漢僮仲為山東不其(今即墨)縣令、“率民養(yǎng)一豬,雌雞四頭,以供祭祀?!薄?